咨询电话:

022-26266666

四十七 中药片剂的诞生

2018-01-11 18:30:27 供稿:达仁堂 编辑:

中药丸散膏丹和药胶、药酒、饮片,历史悠久,疗效确切,深受国人欢迎。但是中药剂型落后,无用成分较多,剂量大,体积大,不便服用,也不便携带和保存。乐达仁先生和一批有识之士,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就致力于中药改进,但是旧中国中医中药不受重视,改进中药谈何容易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百废待兴,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,不仅在政策上扶持中药企业,而且还积极支持中药厂改革传统工艺,走中药科学化的道路。达仁堂在彭真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指导下,于共和国建国伊始就致力于中药片剂的开发研制,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,终于在1953年9月把中药最早的片剂——银翘解毒片、黄连上清片、香莲片和女金片推向市场,为国庆四周年献上一份厚礼。

1951年春天,天津达仁堂副经理、北京同仁堂经理乐松生,参加了一次由北京市长彭真同志召集的会议。在会议上,彭真同志对乐松生说:“你们乐家是靠中药发的财,新中国要振兴中药,你们乐家可是责无旁贷哟。乐家一定要为中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!”[注]

彭真同志的嘱托,令乐松生很受鼓舞,他回到天津跟堂兄、达仁堂经理乐肇基一说,乐肇基也十分兴奋。乐肇基说:“伯父活着的时候,就一再告诉我们,中药不改进肯定没前途。伯父当年想跟德国拜耳公司合作,就是想借助西方的技术改进中药。看来伯父在旧社会没有干成的事,如今有指望了。”兄弟俩决定,说干就干,改进中药先从改进中药剂型开始,通过改进剂型,为将来系统而彻底的中药改进积累经验,培养人才。

片剂是药物最常见的一个剂型,丸散膏丹能不能改成片剂?兄弟俩认为改进中药,要讲科学,不能蛮干,还是先请教一下专家为好。

乐松生参加中央土改工作团时,结识过一位叫郑启栋的制药专家,此人现任北大医学院药学系教授兼北大药厂副厂长,是脏器药物学专家,曾用动物内脏提炼过激素。乐松生让表弟廖东生给郑教授送去一包银翘解毒丸的药料,请郑教授看看能不能搞成片剂。

过了一些日子,郑教授拿着一包片剂上乐松生家串门,说:“搞中药片剂,说简单,真是很简单,说很难,也真是很难。”他抓起一把银翘解毒片,对乐松生说:“我把你送去的药料,在北大药厂打成药粉,加进结合剂,制成颗粒,再压成片,可以说毫不费力。可是你看,一服药料,加上结合剂,做成0.5克重的药片,得做16片——吃药片哪有一把一把吃的?看来简单容易的办法,不是办法,科学无捷径,做中药片剂,药材必须经过提炼才行。”接着郑启栋把提炼药材的方法详细说了一遍,乐松生认为很有道理,于是郑重地拜托郑教授主持中药片剂的研制工作。

大约过了两三个月,郑启栋教授拟订出了《中药剂型改进研究的初步方案和进行步骤》。按照郑教授的思路,现阶段中药改进研究的主要目标,是以效力显著的古方为依据,应用科学的方法对药料加以提炼精制,制造出疗效相同但体积小、重量轻、便于服用和携带的中药片剂。

至于药料提炼的原则,则是不增减原配方的药味和用量,只是通过提炼把药料中的淀粉、纤维等无效成分去除掉,而将有机酸、生物碱、精油、高级醇等有效成分保留下来,并且不加防腐剂,不遗留提炼所用溶剂的气味。有效成分不稳定、容易在提炼过程中受到破坏的药料,芒硝、石膏等本身就是化合物的药料,麝香、牛黄等入药份量极小的药料,和山药、白芍等本身可以做赋型剂、接合剂的药料,均不再提炼。提炼的方法,有温水浸渍、沸水提取、酒精渗滤、沸酒提取、稀醋酸或稀氨水浸渍,和水蒸汽蒸馏等,采用哪一种或哪数种方法,则须视药料所含有效成分的多寡和性质而定。

1952年7月1日,乐肇基、乐松生和郑启栋具体研究了这个方案的实施办法,决定利用达仁堂驻京办事处在北京前门外杨梅竹斜街42号的房产,成立达仁堂国药改进研究室,聘请郑启栋任总技师,达仁堂每月拨付研究室科研经费一千元,争取在三个月内把研究室注册手续、基本建设、人员招聘和仪器设备购置等工作,全部搞定,从10月1日起正式开始进行把银翘解毒丸、牛黄上清丸、香莲丸和女金丹改为片剂的研究试制。

“国药科学化”,是当年政府的号召,乐氏兄弟和郑启栋教授积极行动,很快就做好了研制中药片剂的各项准备工作。但是北大方面迟迟不肯放人,而研究室总技师一职又他人莫属,非郑教授不可,求贤若渴的乐松生最后请彭真出面协调,才把郑启栋调过来。

1952年10月1日,达仁堂国药改进研究室正式成立,转年4月银翘解毒片等四种中药片剂研制成功。9克重的银翘解毒丸,改为片剂,才两片,1.2克,而疗效丝毫不变。乐松生把四种中药片剂的科研、生产、检验和临床材料报到主管部门,等了两个多月,也未见到批文。乐松生再次求助彭真,在彭真的过问下,1953年7月中央卫生部下发了批准生产的文件。

1953年国庆节前夕,国药改进研究室生产的四种中药片剂,通过达仁堂总管理处调拨到各地达仁堂分号,至此中药丸散膏丹开始以崭新的面目走上市场。

为扩大中药片剂生产,1955年5月在北京德胜门内55号达仁鹿苑原址上,建立了达仁堂国药提炼厂,月产中药片剂50余万片,产品也从四种增加到包括六味地黄片、舒肝片、藿香正气片等在内的13种。

1956年1月,达仁堂国药提炼厂公私合营。合营后的达仁堂国药提炼厂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,月产片剂可达百万片。这一期间达仁堂国药提炼厂还研制出了人工牛黄,在当时这是一项重大科研成果。

1957年4月,合营后的达仁堂国药提炼厂划归北京,改名为北京同仁堂中药提炼厂。

五十年前中药片剂的诞生,是中药史上的一件大事,达仁堂乐氏兄弟和郑启栋教授对发展中药事业的贡献,将永垂史册。

[注]见安冠英:《对资改造中的代表人物乐松生》